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一个千古名方,专治各种淋症、尿路感染、尿路结石,仅仅5味中药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27 08:07:04    

可能有很多人在看到“淋症”的时候,会有意无意的把它与“性病”关联起来,但是需要明确的是,中医的“淋症”和西医的“淋病”不是一回事,不要直接关联对等。那么,中医所说的淋症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对于淋症的概念,最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提到过,“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同时还有“小腹弦急,痛引脐中”。当然,医圣张仲景时代,对淋症的不仅有概念的提出,也有症状的描述,还有方药的运用。

随着中医学的不断进展,在《诸病源候论》的时候,就把“淋症”分成了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血淋、寒淋等,之后各大医家都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形成了“五淋”的概念,但是随着医家的临床经验各不相同,所以究竟“五淋”是哪五个淋症,一直存在争议。但随着后世医家的共同探索,基本上将《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所载的“血淋、石淋、气淋、膏淋、劳淋”这五种淋症作为“五淋”的通用版本。

总体来讲,五淋的主要临床表现,也是各不相同,但却有共同特征,五淋中都有小便不利,滴沥短涩,欲去不去,欲止不止,烧灼刺痛等临床表现,所不同的是,血淋伴有尿色深红、夹有血块的临床表现;石淋伴有尿中夹杂砂石、排尿困难,尿中带血,绞痛难忍等临床表现;气淋多发生于郁怒之后;膏淋伴有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混有血块,小便难解的临床表现;劳淋是遇劳则发,还伴有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的症状。


一般情况下,这五种淋症的治疗方药都是要分开的,也就是中医常说的辨证施治。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宋代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却记载了一个可以通治各种淋症的方子,还称它为“五淋散”。对于五淋散的临床作用,《汤头歌诀续集》曾这样评价道,“调行水道妙通神”。可见,这个五淋散自《局方》收录以来,后世医家还是在积极的进行临床实践,并且“确认过眼神”。

那么,这个五淋散究竟是由哪些中药组成的呢?据《局方》记载,全方由“赤茯苓六两,当归(去芦)、甘草(生用)各五两,赤芍药(去芦,锉)、山栀子仁各二十两”等五味中药组成[1]。具体使用方法是,将这五味中药研为细末,每次服用时取药末二钱(也就是现代的6g),用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服或者饭前服。

《局方》里除了这个五淋散,还另有一个五淋散,虽然药味不同,但是却说的是“证治与前五淋散同”。另一个五淋散,是由“木通(去节),滑石,甘草(炙)各六两,山栀仁(炒)十四两,赤芍药、茯苓(去皮)各半斤,淡竹叶四两,山茵陈(去根,日干)二两”等8味中药组成的,服用方法是将这些中药捣成粉,过罗筛,每次服用时取药末三钱(也就是现代的9g),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服用。


那么,《局方》所载的两个五淋散,药味不同,但却“证治相同”,那么他们究竟适应什么证呢?主要的疾病原因是“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淋沥不宣,出少起多,脐腹急痛,蓄作有时,劳倦即发”;不仅如此,无论是“尿如豆汁,尿如砂石”,还是“冷淋如膏,热淋便血”,这两个五淋散“并皆治之”。

诚然,中医用药犹如用兵,相比两个五淋散,以“赤茯苓、当归、生甘草、赤芍药、山栀子仁”为主药的这个五淋散,却广为流传,最终成为千古名方。诚可谓“其药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有“经方的味道”。那么,这个仅仅五味中药的五淋散,究竟是如何发挥它专治各种淋症的临床效用的呢?这就不得不佩服它的组方原理与配伍玄机了。

五淋散以赤芍药为君药,主要发挥利尿止痛的作用;以栀子、茯苓为臣药,主要发挥泻火利水的作用;以当归为佐药,主要发挥行血止痛的作用;以甘草为使药,不仅能够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还能“善止茎痛”;全方可以泻三焦积热,利小便淋沥,缓急止痛,使郁积在尿路的毒热由小便排出;全方药性平稳,不至于太过峻利而损伤元气不至于过分苦寒而伤碍中土[2]。


在使用五淋散的时候,有两个小建议,第一个是方中甘草,尽量使用“生甘草梢”,这个估计现代药房里可能只有生甘草,没有生甘草梢,这也呼呼中药饮片中应当保留生甘草梢这个中药饮片;第二个就是服用散剂时,可以酌情加灯芯草作为引药,效果会更好。灯芯草的用量不宜太大,1~3克即可。

对于五淋散的现代运用,却显得十分单薄。主要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3],尿道综合征[4],泌尿系结石[5]等方面的疾病。当然,还有医家运用五淋散治疗失眠症[6]。但从五淋散的创方初衷来看,现代临床对五淋散的运用和拓展远远没有开发到五淋散临床功效之“万一”,实乃憾事。

五淋散自《局方》收录以来,历经千年而不衰,不仅仅是专治各种淋症,在尿路感染、尿路结石方面也是大有可为。其实不仅如此,它在肾结石、尿毒症方面是否也有着良好的作用呢?这些值得现代临床去关注,去探索,不要让这样的千古名方,终成“沧海遗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