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古代中国汉族冠饰之一。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最隆重的典礼时所戴的大礼冠。南北朝以前,是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之礼帽;南北朝以后,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此用以专称皇帝的礼冠。
形状像“瓦”,外面为黑色,里面为朱红色,冕顶有长方形的板,前圆后方,所谓天圆地方,称为延,后高前低,略向前倾。在延的前后端各缀有12串小圆玉或珍珠,谓之旒[liú]。12串小圆玉或珍珠在皇帝眼前晃来晃去,皇帝很不舒服,但之所以这么使用,目的在于提醒皇帝必须要具有端庄的仪态,不能轻浮造次。
冕加在发髻上,并横插一玉簪,别住冕。簪的两端绕到颔下系朱红丝带,谓之纮[hóng],其下垂缨。又各用一条名叫紞[dǎn]的丝绳挂下一个黄色绵丸,谓之黈[tǒu]纩[kuànɡ],谓之瑱[tiàn]。因两瑱正好在左右两耳处,所以又叫充耳、塞耳。
天子的冕十二旒,诸侯的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各朝代大致相同。
旒:1.旗子上的飘带。 2.古代帝王礼帽前后的玉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