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不是河北的小城,北京区域,北京市区到房山一线,一直以来都是河北的大城市。
这一区域是战国七雄时期燕国的两个首都所在地。
燕国首都目前考察出来的有四个,分别在房山、北京市区、易县以及雄县与容城交界处。
北京再次成为大城市,是辽国时期的析津府。
析津府是辽国南京所在地,是当时辽国最大的城市了。
析津府也奠定了北京都城的地位和可能性。
当时析津府的一个情况是这样记载的:
南京析津府,户三十万。大内壮丽,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膏胰蔬瓜、果实、稻梁之类,靡不毕出;而桑、柘、麻、麦、羊、豕、雉、兔,不问可知。水甘土厚,人多技艺
可以想见当时析津府的商贸情况还是挺不错的。
从辽国的南京再到元大都,北京的都城地位基本上越来越强。
随之而来的,就是北京周边区域,开始逐渐因为北京地位的增强也得到了增强。
比如说元朝时期,宋辽边界的保州升级为保定路,成为地市一级的所在地。
保州的出现是在宋辽对峙时期,当时北宋边界设了三个州,雄州、霸州和保州。
从战略意义来看,雄州的战略位置是最关键的,因为雄州处于水陆关口处,绝大多数的宋辽战役都是在此展开的。
保州之所以能升级为地市所在,雄霸二州则不能,主要是因为元朝统一之后,北京作为都城,去往太原和开封的路,最好的选择都是沿着太行山脉一线行走。
而北京向南,太行山脉一线最重要的一个节点,当然就是保州,于是在元朝时期,保州升级为保定路,成为了北京周边第一个崛起的小城。
此时北京东部的卢龙县所在地,也由州升为路,成为了永平路所在地,但是管辖区域很小。
明朝时期,伴随着和蒙古的贸易往来,张家口开始崛起。
而清朝时期,则升级了天津的地位,由卫到州再到府,一直到此时,天津才正式成为地市行政中心。
天津的确可以算作是河北的小城。
除此之外,清朝时候还开辟了北京北部的承德,将承德升级为府。
等到清末民初,随着铁路的兴建,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逐步兴起了廊坊、唐山、秦皇岛等和铁路有关的城市。
北京到武汉的铁路,则兴起了石家庄、邯郸等城市。
天津到南京的铁路,则带动了沧州的兴起。
北京事实上在辽国时期,就已经算是大城市了,但是北京周边的城市,绝大多数兴起都和与北京相关的商贸、道路有关。
天津其实也不例外。
港澳的话,就不是小城了,那是从村开始的,香港和澳门在没被占领之前,基本上都是没多少人烟的小村,没有建城的基础。
因为中国城市基本都在内陆,内陆城市有道路,有商贸,因此才有资源汇聚的可能。
港澳之所以能兴起,和工业革命后,大型轮船的制造,以及自由贸易的兴盛有很大的关系。
这类城市,基本上就是纯粹的贸易型的城市,只要有能对外贸易的地方,城市就有发展的可能,要是没了,城市也就完了。
从战国到宋辽时期,京津冀区域主要出现过的大城市,主要有邯郸、大名、真定、邢台(顺德)、河间、定州等河北省南部的城市。
但是在北京成为重要的大城市之后,北京周边开始迅速崛起,元朝时崛起了保定,明朝时崛起了张家口,清朝时崛起了天津和承德,清末民初,崛起了唐山,此后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廊坊和秦皇岛这类和铁路息息相关的城市也崛起了。
环北京的地级市,都和北京有关。
离北京远一点的河北地级市,石家庄、邯郸也和北京有关。
北京周边地级市的特点就是依赖交通。
港澳的发展,依赖商贸,澳门目前都不能算是依赖商贸,而是依赖菠菜。
北京周边的城市,并不缺乏商贸的基因,因为在北京不是全国性首都之前,北京的商贸很发达,但是在北京做全国性的首都之后,商贸就成了一件不重要的事情了。
但是对北京周边的城市来说,不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