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世纪末,美国作为主流文化的清教文化在消费文化的冲击下,展开了一场文化的变迁,报纸、电影、杂志、广播等媒介的推动下,超级英雄漫画诞生于美国,其中的人物在不同程度上都反映并影响着美国的社会文 化。女性反派形象在超级英雄漫画出现时,便已经作为其组成的一部分存在,只是由于 当时社会环境,以及文化政治等因素,2016年上映的《X特遣队》让“哈莉奎茵”这个角色走入大众视野一举成名,这部影片没有在中国大陆上映,“哈莉奎茵——小丑女”角色自1992年诞生至今将近30年,从刚开始作为小众文化中的配角,到今天荧幕上成为拥有独立电影的主角。
超级英雄漫画衍生人物“小丑女”
超级英雄的起源要追溯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正经受着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的考验,十九世纪末的美国,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作为主流文化的请教文化逐渐遭到以工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消费文化的侵蚀。在新好莱坞运动下,1978年上映的电影《超人》被视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超级 英雄电影”,《超人》系列影片开创了“超级英雄新纪元”,1989年开启的《蝙蝠侠》系列带领超 级英雄电影进入了新时期——“黑色英雄时代”。
超级英雄类型电影的重大转折点就在“9·11”后十年的美国,美国《时代》周刊将这 一时被评为“地狱10年”,2008年是超级英雄电影的另一个转折,在被迪士尼收购后的漫威,带着《钢铁侠》 与DC的诺兰《蝙蝠侠》三部曲开始了正面竞争,2012年,漫威宇宙计划开始成形,《复仇者联盟》的出世直接将漫威推向了一个顶峰,一直以来观众疲于欣赏各类英雄单打独斗,近十年来称霸银幕的超级英雄电影已成为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模范标杆,对全球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
漫威宇宙的十年计划系列电影中,“黑寡妇”角色在电影中的高频出现,打开了超级英雄片女性真正走向大众的大门。在早期超级英雄电影,如《超人》,《蝙蝠侠》,《蜘蛛侠》等影片中,女性都是 以男主角的爱人形象出现,女性超级英雄独立作为主角的电影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出现,当时是DC作为试水的两部电影《神奇女侠》和《女超人》,戴锦华认为,将若干种女性形象进行分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两个基本类型 不仅始终存在,美国超级英雄漫画的市场经营规律是以角色为核心的IP授权模式,如果塑造人物缺少对性格细节的刻画。
哈莉·奎茵(Harley Quinn)是美国DC漫画旗下的超级反派(N52哈莉的定位为反英雄),她首次出现并不是来自漫画作品,“哈莉·奎茵”并不是她本来的名字,原名为“哈琳·奎泽尔”(Harleen Quinzel)是哥谭市知名的犯罪心理学权威博士,在超级英雄类型片中,反派分为三类,分别是由善变恶,与生俱来邪恶,以及亦正亦邪,而“小丑女”则属于第一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派人物也是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的产物。“大部分人的工作和生活就像某个大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样机械而无生气。“哈莉·奎茵”的第二个起源故事也是现在普遍为大众所知晓的故事——自杀小队支 线,2011年DC迎来了N52时代,DC最新系列动画中,推出了两部由哈莉·奎茵为主角的卡通连续剧《哈莉·奎茵》。“哈莉·奎茵”角色诞生以来,在跨媒介叙事策略下,其故事线和人物关系在逐渐丰富, “小丑女”的形象深深刻画在漫画卡通这一类的受众心里。
从反叛风格到消费风格的“小丑女”
从“小丑女”形象诞生至今近30年期间,在跨媒介叙事中人物的造型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不同文本在不同时期受众需求下,“小丑女”最初以一种非常规、非主流女性反派形象出现在DC漫画中,对于女性 角色或是反派角色来说都是一种“异类”,“小丑女”形象的萌芽期是从1992年至2001年,这个人物在诞生初期便展现出了反叛的风格和个性哈莉·奎茵这个角色的非本土、边缘的事实不仅仅是她“小丑”的装扮和名字,她的人物定位也是边缘化的。在最初的文本中,“小丑女”本来作为一个龙套角色出现在动画里,算不上是一种文化商品,据其联合创作者之一保罗·狄尼回忆。
“小丑女”形象的“反叛”风格第一次显现是在1993年1月18日《哈莉和毒藤女》卡通中,这一集在电视上播出后,2001至2011年是“小丑女”形象的第二阶段,也是探索期。在这个阶段DC漫画公司尝试用改编文本在不同媒介呈现的方式,“哈莉·奎茵”第一次以真人出现在荧幕是电视剧《天堂猎鹰第一季》(2002)中“哈 莉·奎茵”作为大反派出场,诞生在1992年洛杉矶种族暴乱下的“哈莉·奎茵”,在N52重启后的人物塑造上很大 程度地展现出朋克风格,这个形象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游戏中“小丑女”的形象。
这样的性感、暴力形象延续到了第三阶段的“小丑女”真人电影中,2016年《自杀 小队》的成功让华纳电影公司和DC漫画公司似乎又看到了超级英雄电影的新风向,无论是游戏、电视剧还是电影文本中,“小丑”的符号渐渐被弱化,2011重启后的“小丑女”迎来了第三阶段的形象变化,直至2020年,小丑女迎来的期人物形象的鼎盛期,美国漫画改编的超级英雄电影离不开漫威和DC两个动漫巨头。
2016年上映的《X特遣队》让“哈莉奎茵”这个角色走入大众视野一举成名,这部影片没有在中国大陆上映,漫威电影中两个具有黑色幽默特点的反英雄形象《毒液》和《死侍》受到了受众的 一致好评,卡通片《哈莉·奎茵第一季》(2019)成功将“小丑女”从反派转型成为反英雄,同时也收获了不错的口碑,从人物原型上来看,一共经历了两个阶段,那就是“阿琳·索金”时代和“玛格特·罗比”时代。“小丑女”系列漫画以及个人刊的出现,让漫画粉丝越发对这个人物的内心产生了 极大的兴趣。
1992年保罗·狄尼被执行制片人阿兰·博内特(Alan Burnett)要求作为自由职业为蝙蝠侠系列编写剧本,提起“小丑女”人们可能不会联想到为哈莉·奎茵配音近20年的阿琳·索金,却会想 起在电影中扮演“小丑女”的演员玛格特·罗比。在媒体融合的时代下,影视化改编使得美国漫画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费斯克 认为亚文化在消费大众文化的商品时,有趣的是自2016年出演《自杀小队》(2016)小丑女一角以后,玛格特·罗比参演、主演的电影比这之前多了几倍。
阿琳·索金呈现的“小丑女”更多的是亚文化对于主导文化的抵抗与小众化,玛格 特·罗比作为好莱坞的商业化明星, “小丑女”形象发展的近30年间,在不同媒介和文本中呈现出的小丑女形象塑造 中,无论是从其原型既配音演员阿琳·索金,玛格特·罗比在电影《猛禽小队》(2020)中有一幕复刻了玛丽莲梦露的形象:在哈莉的一段幻想跳舞片段中,一方面,女性作为“凝视”客体时,通过男权文化在商业电影中的影像和叙事的复制再生产,想象性地解决了男权文化的内在矛盾。
“小丑女”的电影扮演者玛格特·罗比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澳大利亚演员,一头金色 卷发,精致的五官,大红唇,凹凸有致的身材,在她身上看到了玛丽莲·梦露的影子。另一方面,对于女性观众来说“小丑女”形象上的性感符号,也是她们作为“凝视”主体的快感来源,从而形成了一种认同机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为什么“小丑女”形象和“玛格特·罗比”能够成为大众所喜爱和崇拜的对象。
除此之外,在人物关系塑造和影视文本的外形设计上,都体现出大量对“小丑女”所呈现的高智商高颜值女性形象的“惩罚”和“阉割”。“化工池”这一地点可以视作为男权文化对“哈琳·奎泽尔”所代表的女性文化的“阉 割”能指。跨媒介叙事下的“小丑女”虽然在外形上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但在人物内核上,寻找自我、女性独立的主题讨论持续了近30年,在卡通中,“小丑女”和寓言女皇的对话中充满了对“男权文化”的抗议——“男人抢银行,就是犯罪大师,女人抢银行,就是疯婆娘。
总结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漫画产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塑造出了许多各式各样的超级英雄和反派形象。“哈莉奎茵——小丑女”角色自1992年诞生至今将近30年,从刚开始作为小众文化中的配角,到今天荧幕上成为拥有独立电影的主角。“小丑女”漫改之路搁置了7年后出现了转机,DC漫画公司在2008年推出的漫画改编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美国漫画超级英雄系列衍生了很多周边产品,例如手办、服装、电子游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