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有很多各具特色的知名古村落,这些村落因历史、规模以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人熟知。其中,位于清水县东部的百家村是现今清水最大的村落之一,据史料记载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七十年代末,百家村曾出土西汉和东周时期的文物,据此证明早在东周时就以形成村落。虽历经战火洗礼和时光变迁,但是村中古巷道、古城墙遗址、古堡、古庙、等遗迹依然诉说着百家村的风霜,为百家村庙会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北魏396年—420年,百家建有多座寺庙。刘宋大明二年,即北魏太安四年(公元458年),宋将殷效宗筑城于百家村。北魏和刘宋两国交战,北魏大破宋军,收复清水,该城被毁。战后,北魏在百家镇置南和县以拒刘宋。其后,似乎在此地又设置过郡。魏晋南北朝设南和县时期,这里阁楼重重,商品发达,经济繁荣。曾是晋王朝的陪都,胜极一时。有史可考,凡设县的地方城外都建有泰山庙,百家亦是如此,在当时的古街道上有建城隍庙的遗迹。
隋大业年间605年—617年,由于当时统治者笃信佛教,百家有大乘佛教徒活动,百家建有好多寺庙宫观,供过往的商客观光览胜和避暑纳凉。唐贞观盛世时期,亭台轩榭,修有城墙和护城河,四方商贾云集络绎,有早期集市的繁华迹象,是通往大唐长安和西域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古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宋朝时期文化繁荣,当时集市的规模已形成,有城纵半里,横两里,陕客商贸易于此的说法。可见当时的辉煌。元朝初期划归古上邽,有少数民族回族迁徙于此, 成了回汉同居的古镇。
庙会又称“唱会”或“还愿戏”,这些名称可以说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旧社会由于文化的落后,村民的愚昧,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村里人每遇头疼脑热或疑难,即来这里求告神灵保佑。这就是它的开端。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必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虽然庙会是时代的产物,皆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然而对方便群众生活,沟通物资交流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百家村庙会历史悠久,到了清朝年间和民国时期更是兴盛。百家村庙会每年举行两次,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每当举行庙会时,有陕西、周边乡镇亲友群众赶来观看巡游。百家村庙会场面盛大,气氛热烈,是集祭祀、戏曲、杂耍、商贸为一体的民间聚会,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百家村的庙会以十月的庙会,正月十五庙会,皆规模盛大,香火兴旺。赶会者,不仅有信奉虔诚的施主,有专程贸易的商贾,有专来购物的群众,也有专来看戏的观众,而更多的则是前来观光游乐的群众。因此每到会期,通往百家村的道路就人群倍增,川流不息。尤其街道上,人车接连不断,衔接成行。赶会的男女老少,三五成群,衣冠楚楚,兴致皆浓。
百家村村庙会,一般为四天,庙会期间,演出地方戏秦腔,日夜演唱,热闹异常。戏目轮番变换,台上演唱精采,台下掌声不断。戏台广场前,人群挤嚷。在百家村金凤寺、泰山庙烧香的、上供的、叩头的、许愿还愿的,争先恐后。寺庙内,烛光辉煌,香烟缭绕。
百家村街道原本就是集贸市场,庙会期间街道两侧摆满了商摊。服装鞋帽、饰品玩具、杂货小吃,一家挨一家一直摆到街道北边的金凤寺。市井商贸,聚集在此,男女老少各得其乐,各有所获。三里五乡的人们,都把赶庙会当成件大事,烧香,买货,看热闹,心下无不欢喜。庙外从戏台广场到街道,人山人海,一望无际,商贩遍布,货摊接连。服装鞋帽、饰品玩具、布匹百货、农土特产,杂货小吃。而更多的则是:卖茶的、卖酒的,卖烟的,各类小吃应有尽有。真是大棚、小棚遍布,大摊、小摊接连,交易可观,一派繁荣景象。